当前位置 :新闻通知 / 医院新闻 /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魂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魂
2024年09月14日 16:45:00 发布  浏览量217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宝贵经验。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贯彻和实施。

《爱国主义教育法》不仅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民族团结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爱国主义是最基础的知识目标




知识的传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涵盖历史文化、文化遗产、祖国壮美河山、国家象征标志、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党的指导思想、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等方面内容。对这些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知识性目标。这一目标包含历史、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不断学习历史,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演进历程和历史特点,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中华民族近现代奋斗史的深沉积淀。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与灿烂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政治制度、科技成就、文化传统等为后世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得到发展完善。都江堰、万里长城、大运河等伟大工程和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科学技术,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近代以来,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为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身。中国人民在反抗列强侵略斗争中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成为历史主旋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对祖国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时代价值,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升华,也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在学习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的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开放性、包容性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只有充分认识当前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才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实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人们必须在了解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和积累的政治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行得通的。在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了解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和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了解中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




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能力目标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因此,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更是具体实际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促进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并使爱国情感成为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从而有效激发个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艰苦奋斗、刻苦攻关。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国内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为此,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以爱国主义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明确方向、鼓舞斗志,自觉将个人价值与党和国家、人民的期望结合起来,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责任。

当前,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引导个体在辨析错误思潮中抵御错误意识形态扩张的系统工程。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焦点,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个体在澄清和批判各种社会思潮的过程中科学认识错误思潮的来龙去脉,揭露错误思潮的本质,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与错误思潮作斗争。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积极倡导人们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引导个体在融通中外文化中培养全球视野,既要熟悉本国历史传统和国家方针政策,又要在国际比较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也要善于学习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致力于让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化。从而培养个体以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理性爱国,并不断增强对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求同存异的能力,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互动的能力。




爱国主义是最自然的情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和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归宿。情感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基本心理现象,能够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是个体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儿女最朴素、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自然的情感目标。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培养了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和认同,也使个体在与国家和民族的互动中满足心理需求、保持积极态度。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爱国情感和基本道德素养。

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最基本的情感目标,包括热爱国家之情、民族自豪之情和敬重人民之情。首先,热爱国家就是要热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和逻辑、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其次,要对中华民族的辽阔疆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良传统、价值取向饱含自豪之情,并且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拥有一种荣誉感。这种“自豪感”源于中华民族所呈现的源远流长的文明所积淀的丰富内容,也源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的艰苦奋斗和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更来自对当前中国力量和具体生活提升带来的感觉和认知。最后,要正确认识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尊重广大人民的利益,肯定人民的力量。

另一方面,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感目标。爱国主义不仅增强了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精神需求涉及情感需求、认知需求、价值追求等内容,是彰显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因素。爱国主义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及其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是个体满足安全、归属、荣誉等社会性需求的情感体验,国家层面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是个体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基于个体熟知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现实生活等内容持续激发个体对民族的亲近、眷恋、热爱、自豪等情感意向,并且坚信自己得到国家的接纳、认可和重视,自身安全和利益也得到国家的保障,从而将自身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国家的保护与支持下更有信心地面对未知世界和未来人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