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教育 / 【科普】分泌性中耳炎

【科普】分泌性中耳炎
2025年02月28日 22:05:00 发布  浏览量1701

什么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耳部疾病,尤其在学龄前及学龄期高发。其特点是中耳腔内积聚非化脓性液体,而非细菌或病毒感染。由于儿童咽鼓管发育尚未完善,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功能异常,引发积液堆积。

7da2f44ebf2fa5685c1e4e6d68338f4e.jpeg

为什么儿童容易患病?

1. 生理结构特殊:儿童咽鼓管短、宽且平直,鼻咽部炎症易蔓延至中耳。 

2.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会引发咽鼓管肿胀,阻碍中耳引流。 

3. 免疫功能较弱:儿童抵抗力不足,病毒或细菌更易入侵。 

4. 环境因素:二手烟、空气污染或频繁潜水等气压变化也可能诱发此病。

家长需警惕的“隐形信号” 

儿童常因无法准确描述症状而延误就诊,以下表现需高度关注: 

- 听力下降:孩子可能对呼唤反应迟钝,看电视时音量调大。 

- 耳闷胀感:常揉耳朵或诉说耳朵“进水”。 

- 语言发展滞后:学龄期儿童可能出现发音不清、学习困难。 

- 平衡问题:部分患儿伴随眩晕或走路不稳。  

危害不容忽视

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 

听力损伤:长期积液影响听觉神经发育,甚至永久性听力下降。 

语言障碍:3岁前是语言习得关键期,听力受损可能影响语言能力。 

并发症风险:反复发作可能继发中耳炎、鼓膜穿孔等问题。

科学应对,守护孩子听力

1. 早发现早治疗  

   - 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如耳镜、声导抗测试)。 

   - 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如黏液促排剂)、物理治疗(如咽鼓管吹张)或手术(如鼓膜置管)。 


2. 家庭护理要点

   - 感冒期间避免用力擤鼻涕,可用生理盐水滴鼻清洁鼻腔。 

   - 减少接触二手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游泳或洗头时注意防水,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 


3. 预防策略

   - 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 

   - 控制腺样体肥大等基础疾病,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定期进行听力筛查。

爱耳日特别提醒

242524a6fa39fa24f5eec9f46203ede9.jpeg

2025年爱耳日倡导“关注听力健康,从儿童做起”。建议家长: 

✅ 每3-6个月带孩子做一次听力评估; 

✅ 教会孩子正确擤鼻涕的方法(按压一侧鼻孔,轻柔擤出); 

✅ 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孩子的听力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第一把钥匙,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礼物,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眼耳鼻喉科咨询热线

0851-23222740